上海台积电【钩沉】何定镛:《百花潭》情愫-中国副刊

【钩沉】何定镛:《百花潭》情愫-中国副刊

本文由何定镛为《中国副刊》撰写,未经本号授权,不得转载、抓取。

▲“百花潭”版面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裹红蕖冉冉香。”杜甫诗云。
百花潭得名,《蜀中名胜》《成都县志》皆有记述。而古百花潭位于何处,历来传说不一,一说浣花溪畔龙爪堰,一为现百花潭公园。
在“九天开出一成都”的锦江河畔,万里桥至望仙桥间膝上舞,有一护城河即饮马河,从北向南再从遇仙桥下穿过汇入锦江(南河)。两水交汇处、遇仙桥东北岸有一“散花楼”,南岸即绿荫覆盖的百花潭公园。
百花潭确实位置尚在锦江上游草堂东北,送仙桥即清水河与磨底河交汇处。杜甫诗《卜居》云:“浣花溪水水西头”,《怀锦水居止二首》曰:“百花潭北庄”。清代那里有一较深水潭,光绪七年,立有石碑“古百花潭”,后人称此为“百花潭”。
百花潭公园在民国时期为原四川军政要员邓锡侯(曾任四川省省长,解放后任副省长)私家园林“康庄”,笔者儿时随父亲(邓系将领),常去康庄玩。邓喜骑马,出身武术世家的父亲曾为邓贴身警卫副官,常陪邓骑马射箭。康庄养有马和几十种禽鸟。解放后,邓将康庄捐献给政府,1952年建为成都动物园,并设有熊猫馆供游人观赏。1976年动物园迁北郊昭觉寺,这里改建成以花卉盆景为特色的百花潭公园。百花潭公园东大门(西一环路百花大桥处),“百花潭公园”五个大字为兴公书法(余中英,抗战时期成都市市长),北大门,琴台路正对面,散花楼旁“百花潭公园”为舒炯(书法家)题字。

▲百花潭公园
百花潭公园最值得游人驻足的是“慧园”。1989年,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坛巨匠巴金,在园中修建了巴金文学纪念馆,立了巴金塑像,陈列了大量与巴金文学创作成就相关的文物,供游人学习、观赏。
上世纪80年代,笔者在浣花溪畔成都市农科所供职时,每天清晨跑步到百花潭公园内原熊猫馆处习练武术,吐故纳新,陶冶情操,乐此不彼。
回忆往事,笔者更为看重的 “情愫”,是一段与副刋有关的因缘。
1992年新年伊始,《生活科学报》筹办“百花潭”副刋。那时报社设在红墙巷24号原市委书记米建书住宅。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庭院,一楼一底,红木漆地板,花格格的落地彩色玻璃窗,窗外前后有小庭园,十分幽静。是个适合做编辑部的好地方。

▲“百花潭”版面
作为生活科学报副总编兼副刊部主任,笔者受命主编“百花潭”。为提升副刋知名度,我怀着崇敬和期望地心情,去成都市红星中路87号省文联宿舎拜访文坛雅士、文字学者、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师纸张开数表,请他为《生活科学报》“百花潭”副刊题字,没想到他欣然爽快地应承了。隔天我去取题字,没想到沙河老师特别细心用心地用他擅长的瘦金体,写了两幅栏头,一横一竖以便于报社排版时选用。
1992年1月11日,《生活科学报》“百花潭”副刊创刋。“百花潭”副刊题字流沙河饲魔,配图白描“梅”,彰显国花“梅”的“坚强、忠贞、高雅”高尚品格。笔者为“百花潭”副刊撰写了“编后记”:
“百花潭”副刊终于与读者、作者见面了。她如一池碧波,给您温馨的生活添了一丝绿意,朶朶绽开的小花意在为紧张工作的人们,融入一段和谐的音符,汇成欢悦的乐章,奏出美化生活的畅想曲,供您赏鉴。
丒女初嫁泰子椰,请多多关照。欢迎惠稿、赐教。

▲《生活科学报》“百花潭”副刊创刊
一时间《生活科学报》“百花潭”副刊,成为继《四川日报》副刊“原上草”、《成都晚报》副刊“锦水”、《四川经济日报》副刊、《四川政协报》副刊、《四川青年报》副刊、《成都工人报》副刊之后,成都地区又一个受读者、作者喜爱的文学园地。成都文化名家流沙河、何开四等著名作家,关心、支持、厚爱它。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师惠稿,贺星寒(四川省小说创作促进会会长)送来作品《方脑壳》,本土著名作家林文询(《成都人》作者)、吴鸿(后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唐宋元(《峨眉》文学杂志主编)、谭楷(《科幻世界》总编)、杨景民(《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张大成(《成都晚报》主任编辑)、周钰樵(《成都工人报》副刋部主任)和著名作家栈桥、傅吉石、张家祿、林雪、陈洁(尘洁)、嘉嘉,以及科普作家刘兴诗、董仁威、王孝达、魏知常、肖岩等纷纷为“百花潭”锦上添花,女诗人杨光和投稿,女诗人张凤霞在这里发表处女作。“百花潭”副刊还不惜版面连载了作家曾智中、王跃、黄剑华、贾万超、肖红、田闻一、刘秀品、李友勋等的长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百花潭”版面
编辑“百花潭”副刊,辛劳中收获着快乐,特别是编辑到一篇佳作,个中的喜悦,让人久久不能自已东出昌大。文字学者钱玉趾撰写沙河老师的文章让人玩味,编辑中有一字值得商榷,即登门拜访。沙河老师对文字特别考究,听了笔者的讲述,沙河老师谦虚地同意换一个字,让人感动不已。
好的作品让人不能忘怀,吴鸿写艾芜的散文《记得我们有约》、嘉嘉的散文《不懂不是错》、傅吉石的杂文《撩开万宝路世界的烟幕》均获四川副刊好作品奖,笔者也获得了三个编辑奖,笔者与伍玉文(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合作的《生活的强者》也获四川副刊好作品奖,佳作还有李书崇的《成都女人》、贾万超的《一足跌飞了爱情》……
编辑中也有遗憾,一次那一夜罗百吉,时在《成都晚报》副刊的著名女作家陈洁(尘洁)寄来一篇影评作品,阅后感觉很有新意,即选用,可惜在付印审定时因故去掉,未能刊出,十分欠然。

▲“百花潭”版面
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开四(现四川省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评述:
“我觉得他的报纸是办得出色的,每期我都从头看到尾,就连我的家人也是这张报纸的忠实读者,……文艺副刊也办得有声有色。
借助“百花潭”副刊这个文学园地,我也有幸结识了许多作家和朋友,相互交流切磋文学创作,受益匪浅。
“百花潭”副刊创刊当年,首届全国报纸副刊编辑培训班在北京中央党校举行,成都仅我一人参加,并荣任班长,结业还评为优秀学员。上海台积电副刊编辑培训班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联合主办,授课老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编委、“大地” 副刊主编丁振海(后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司司长梁衡,文化部文艺局局长、著名作家李准,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阮观荣以及解放军报社副社长、中国妇女报总编等。丁振海会长对报纸副刊作了论述:

▲“百花潭”版面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传文明的一个重要阵地。报纸读者,其经济地位、思想倾向不同竹子建站,文化水平各异,兴趣爱好不一,必然要求报纸除了提供新闻的信息外,还要创造某种形式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报纸副刊,由于能最为灵活、最大限度地兼容纯新闻、硬新闻之外的各种题材和内容,又有长短适宜、雅俗共赏、感染力强的种种优势,深受不同类型的读者欢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它对振奋民族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对提升报纸形象、增强报纸的影响力都有不可代替的促进作用。
《生活科学报》“百花潭”副刊创刊,提升了报纸的知名度,受到读者和作者喜爱,发行量也节节上升,仅在北京即有一万多份。北京街头邮亭窗口上挂10份杂志,其中有成都的《科幻世界》,下挂10份报纸,成都有两份《生活科学报》《文摘周报》。
1992年,我到北京中央党校首届全国报纸副刋编辑培训班学习报到当天,突然接到国务院办公厅打来电话,一秘书告诉我,他一同事辞去秘书职务,下海经商创办海南三维公司,想在四川成都作广告宣传,约见我,我愉快答应。不知谁引见,又互不相识,当天下午即签订合约,马来法还聘请我作该公司新闻宣传顾问,由我牵头《生活科学报》《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晚报》5家媒体,联合开展“龙凤杯”科学文艺征文活动,活动经费由海南三维公司出资。从1992年8月起,3个月,每周一次征文刊出,科学文艺征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众多来稿中择优选登,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读者、作者、媒体、企业皆大欢喜,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何乐而不为,同时也彰显了报纸副刊的无穷魅力。

▲“百花潭”版面
1994年底,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3《生活科学报》与内刊《成都商报》合并,由我负责去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将报纸更名为《成都科技商报》,半年后,再由我去省局将报纸更名为《成都商报》。其后,我任成都商报副总编调研员,做了历史的见证人,也成为公开发行的《成都商报》创始人之一警犬卡尔。
新创刊的《成都商报》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这也是它后来成为中国报纸一匹黑马的成功经验之一。历时3年的“百花潭”副刊也寿终正寝了。为了表达我对亲手创办的“百花潭”副刊的依依不舍之情,我在最后一期“百花潭”副刊撰文《生活依然》,致谢所有的朋友和读者:

▲“百花潭”版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独芬,国色天香的季节里,生活科学周刊及其副刊“百花潭”,圆满地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时空,一片处女地,引来无数的辛勤耕耘者。著名诗人流沙河欣然为“百花潭”题字,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开四,著名作家贺星寒、林文询、贾万超、田闻一、杨景民、唐宋元、吴鸿、曾智中、刘兴诗、王孝达等妙笔生辉沭阳人才网,众多作者捉笔弄文为其增光添彩,编者的执著,读者之厚爱,相映成趣,副刊“百花潭”花香袭人。
事物在发展中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划句号之时,编者要向为其赐教,撰稿和热情的读者们绝世唐门顶点,深深地三鞠躬,诚谢所有的朋友。
来信甚多,无法一一回复,道一声祝福:生活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生活明天会更好。生活科学周刊已完成历史使命,然《成都商报》及更多的周刊将会成为您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副刊“百花潭”是一席精美的佐餐的话,它使您吞下生津,感受了生活中的酸、辣、苦、咸、甜。生活中“酸”起酶化作用;“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刺激;“苦”使生活中人更敏感;“咸”为百味之首,生活之本;“甜”则使人喜下川美娜,享受生活之乳汁。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留给人们的将是对其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回味。如果能回味无穷,编者也了然了。
再见!尊敬的作者、亲爱的读者,编者和您们的心情一样。
再见!生活依然。

▲“百花潭”版面
报纸副刊是媒体文化与社会文化值得珍惜的特殊生产力,副刊在媒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虽不显赫一时,却将永远存在。因为资深报人都清楚一个道理,新闻招客,副刊留客。
主编:乔林生网络编辑:袁 浩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微信号:fkyjh2018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