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ect是什么意思【视频】最后的闺秀与昆曲的完美姻缘-百花文艺

【视频】最后的闺秀与昆曲的完美姻缘-百花文艺



最后的闺秀与昆曲的完美姻缘
在这里,
读到的不是戏,
而是民国闺秀的优雅。
最后的闺秀与古老昆曲的完美姻缘,
说不尽的昆曲,说不尽的爱。
人在戏中,戏亦人生。
《我与昆曲》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张允和关于昆曲的散文、研究文章及其与昆曲有关的书信、日记等。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张允和与昆曲”最为全面、丰富的选本,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昆曲普及文化读本。其文细腻睿智,看似平淡闲笔从化人才网,却透溢出浓浓的诗意,表现出一种文学闺秀的风度,与林徽因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张允和,合肥四姐妹之一,最后的闺秀。著名昆曲研究家,能写曲,填词,respect是什么意思亦工诗新中超客栈。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红豆曲简谱。

青年张允和

晚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

张允和与昆曲结缘

《我与昆曲》
精 彩 书 摘
如果说做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那么我已经做了七十年的傻子了。
——《七十年看戏记》
我很喜欢小丑的戏。那鼻子上一块白豆腐,勾上几笔又像字又像画的黑线条,很逗人喜爱。再加上一副滴溜溜的黑眼睛在白豆腐上更有味。对于小丑说白介绍他自己和别人三目猴,我听得懂,因此也渐渐了解整出戏的故事。尤其对演跟我差不多大小的琴童、书童感兴趣,因为他们都是孩子,何权谋都是淘气的孩子红日集团。我参加北京昆曲研习社后,曾自告奋勇演过几次《西厢记·寄柬》中的琴童、《金不换·守岁》中的书童、《白兔记·出猎》中的咬脐郎小军和《风筝误·后亲》中的丑丫头。这与童年的爱好是有渊源的。
——《七十年看戏记》
稍稍大一些看懂了几出戏,我们三姐妹就在家演戏了,《三娘教子》、《探亲相骂》、《小上坟》、《小放牛》是我们经常演的戏,我们的戏是没有观众的。大姐、三妹有戏剧天才,演戏是主角,我则永远当配角。《三娘教子》中,大姐是三娘,三妹是老薛保,我是小东人,跪在地上顶了家法(家法往往是一支筷子)宣汉教育网,说:“娘啊,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毛永仁。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娘啊极品账房!望母亲一下也不要打了。”我还是挺有感情地说这句白。《探亲相骂》中大姐是城里亲家母,三妹是乡下亲家母,我又当儿子又当媳妇。“亲家母来您请坐,细听我来说”,我仍历历在耳。《小上坟》中大姐是白素贞,三妹是刘禄金,我则是鸣锣开道人。我大声嚷着:“开道呀!”三出戏我都配合得极好,我也很得意清云梦悠悠,虽然我不是主角。
——《七十年看戏记》
说来《痴诉点香》有一个前奏曲。1934年四妹充和在青岛,由沈传芷为她拍《痴诉点香》的曲子杜燕歌。当她向传芷老师讨教身段时,传芷说:“我没有这折戏的身段,我老娘家(父亲)也许有。这时候沈传芷的父亲沈月泉还在苏州。传芷回苏州,果然把这折戏的身段,向父亲学来了,再教给四妹。后来沈传芷又传教了江苏昆剧院。
——《二次亮相》
四妹充和的昆曲活动,不是仅仅给美国大学学生欣赏的,而是配合中国戏剧的舞台实践。
我计算了一下,她演出过六本戏(《牡丹亭》、《邯郸梦》、《西厢记》、《孽海记》、《雷峰塔》、《长生殿》)中的九折戏(五折是汤显祖的《学堂》、《游园》、《惊梦》、《寻梦》、《扫花》),尤以汤显祖的《游园》演出次数最多(21次)。
——《四妹张充和的昆曲活动》
我们姐妹们见了面,谈不完的家常,讲不尽的曲事。大姐和我阔别了三十多年。她老了,我也老了。可是一谈到儿时被父亲关在他的小书房里,请尤彩云拍曲子、搭身段的事,还是眉飞色舞,仿佛回到儿时。那书房外的小院子里,太湖山石上的芭蕉,在我们眼前依然很青翠。我和四妹两个人在她家小饭厅里,一壶红茶、几块点心,往往海阔天空、 娓娓不停地谈到深更半夜,要不是怕闹了两连襟,会无了无休地谈到天明。
——《美国归来话曲事》
当时大世界正在演出《牡丹亭》,但是只演到《冥判》,就没有下面的《拾画叫画》了盗香。光华大学的女同学会有一个昆曲组,我建议写一封信给顾传玠昊凯,请他演一次《拾画叫画》合战忍者村,果然如意。演出那天晚上,我们邀请几位爱好昆曲的男同学和我们几位女同学,叫了几部出租车,浩浩荡荡去了大世界。大世界里面的剧场很小,座位不到一百个,看客多是知识分子,场里特别安静,这出戏要演一个多钟头,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四出《拾画》和第二十六出的《玩真》合并的一场戏,也是巾生的独角重头戏。
——《一介之玉顾志成》
我最难忘记平伯先生和莹环大姐,他们无论是为人,还是做学问,研究昆曲,都让我钦佩得五体投地。平伯先生写的曲社章程,到今天还是我们曲社的规范。
我是曲社的联络组长,可是也做一些文书的工作。譬如编《社讯》、写说明书、写新闻稿、普通来往信电等。我写的这些小稿子,都让平伯先生过目,他都仔细看过、改过。我们每一次演出的说明书,他都要我查这折戏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作家夕阳骑士,万一查不到姓名,不可不查清朝代,姓名要写上无名氏。
平伯先生不但是我们曲社社长基和皮尔,也是我的最后一位循循善导的老师。我的一些杂文、歪诗,好多都经过平伯先生改过。平伯先生是我的恩师。
——《人得多情人不老——纪念俞平伯先生和夫人许莹环》
五十五年前,我在上海光华大学念书。我们女同学会有一个昆曲组,请童伯章教授教我们昆曲。他教的第一支曲子《牡丹亭·拾画》的第一句是“则见风月暗消磨”。伯章老师那时已须眉斑白,他眯缝着眼,微微摇头飞虎神鹰前传,一板三眼替我们击拍子。这神态今天还在我的眼前。
女同学们都想看看舞台上的《拾画叫画》是怎样的。那时,仙霓社正在上海大世界演出。顾传玠常常和朱传茗合演《惊梦》。有时演所谓全本《牡丹亭》,但也只演到《冥判》,不见演《拾画叫画》。我的大姐张元和同我一道,还有几位女同学,冒冒失失地写了一封信给顾传玠,请他唱《拾画叫画》,果然如愿以偿。
——《风月暗消磨,春去春又来》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我与昆曲》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