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顺序【长岗坡渡槽的故事】长岗坡遐想——夏歌(一)-云浮发布

【长岗坡渡槽的故事】长岗坡遐想——夏歌(一)-云浮发布

长岗坡遐想——夏歌
黄继忠
(一)
粤西罗定的泷江河,是当地人心目中的母亲河。泷,读音为“商”,一边是水,一边是龙亲亲茉莉花,是个很有意思的字。广东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组团到罗定采风,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建国为《泷江文艺》题词时,在“泷”字上巧做文章,题写了8个字:“潜龙在水,腾飞有时。”我们笑着问:泷江河真的有龙吗?泷江河真的有条“巨龙”,它腾起在天地之间,化作了长长的长岗坡渡槽。
为了观瞻这条“巨龙”的丰姿麦包包官网,我们在罗定市宣传部部长陈宗欣的陪同下,驱车来到距罗定市20多公里的罗平镇平垌村,登上了长岗坡坡顶。这里本来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岗金凤花姑娘,由于2009年国家文物局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以长岗坡冠名的渡槽竟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引水渡槽,郝璐璐并将其作为“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刊入书中,在全国出版发行,这个小山岗从此声名远播晨曦之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由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北有红旗渠,南有长岗坡”,长岗坡渡槽是广东水利工程创造的一个奇迹,是火红岁月留下的一座丰碑。
站在长岗坡上,只见沃野平畴,远山似黛,由一座座高大浑厚的拱桥托起一列望不到头的渡槽,一头挑起远山,一头插入蓝天,那阵势,那气度,那丰采,宛若一条横空出世的矫健游龙,逶迤在一片烟雨苍茫的历史时空中。这,就是长岗坡渡槽,就是罗定最大的水利系统工程——金银河水库枢纽工程的关键大型建筑物。历史朝代顺序它比曾称为“亚洲第一渡槽”的三湘渡槽还长1400米,多23个墩,过水量为其10倍;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罗马帝国修建的塞哥维亚大渡槽虽然少32孔,但古罗马渡槽现仅残存728米,而长岗坡渡槽至今保存完好,青春焕发,两者无可比拟。长岗坡渡槽被称为“世界之冠”是当之无愧的。
凭借着这条渡槽,泷江河、太平河水凌空飞度,被引入金银河水库,然后再通过细密的灌溉网,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泽及30多万群众。长岗坡渡槽对于粤西这片山间盆地的意义,让我想起秦孝王时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都是造福于民,都江堰使四川盆地成为物阜民康的“天府之国”,而长岗坡渡槽使十年九旱的罗定盆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乐土,从此金银河水库流淌的是金是银,罗定因此也连年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巨龙”,是罗定人民的福祉和骄傲。
(二)
将长岗坡渡槽比做“巨龙”,这不仅是我望见它时瞬间出现的视觉形象,而且它也似乎以某种强烈的象征性,勾起了我对历史的绵远追索和记忆……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就有龙的最初形象——一种鱼纹与鸟纹组合的图案出现。这种无法比拟自然界任何一种动物的先民崇拜的图腾,在漫长、复杂、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孔新亮,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形状怪异、生态神奇的动物,它成为皇权的象征,吉祥的化身,雄伟山川的比喻,精神昂奋的形容。“云从龙,风从虎”,在龙的丰富内涵中张炘炀,它又是播云降雨的神灵,在占中国历史绝大多数时间的农耕社会里,一直受到朝野的顶礼膜拜。商代甲骨文已经有向龙卜问晴雨旱涝状况的记载,可见商代先民已有龙可致雨的观念。商代以降,历代统治者每逢农作物最需要雨水的季节,国家都要举行以向龙祈雨为中心的祭祀,这些祭祀以礼乐和舞蹈相配合,都极具规模,极其隆重,有很多礼仪上的讲究。比如隋唐时期,祈雨期间如果仍不降雨,民间就会禁止屠宰,朝庭百官禁止用伞和扇,连皇帝也要穿素服,避正殿,降低膳食标准生死正名,甚至露坐听政。由于龙在传说中的神奇作用,它沿着中国历史的路径,一步步被推向龙神的龛位。明、清之后龙王庙成为全国遍布最广的建筑,连少雨苦旱的嘉裕关外都有这样的庙宇sp湖北张坤。而在众神的庙宇中,龙王庙的香火也可能是最盛的,万众黎民都苦盼天降祥瑞,止旱降雨,给一个丰衣足食的年景。
当然强清霸世,这些祈雨活动并不总是灵验的,祈雨之后要是碰巧天降甘霖,自然是万众喜悦,普天欢欣,但更多的时候这种祈求只是一种愿望的表述,它根本不可能对阴晴雨雪的自然规律产生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向龙祈雨的活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包括朝庭的祭祀和民间林林总总带有巫术色彩的祈雨方式,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淡出我们的视野。
这些并不难理解,旧时的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天气状况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好坏的主要因素,而农作物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只有“风调雨顺”,才能“国泰民安”。当人类处在婴幼年时期,科技尚不发达,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自然盼望能出现通天、济世、影响云雨流布的神龙给苍生以福佑。
龙,其实也是人类争取生存权利、追求温饱生活愿望的寄托。
(三)
长岗坡渡槽这条“巨龙”,是不是折射了罗定世世代代人民的某种夙愿呢?

现时如诗如画的罗定这方土地,历史上却是十年九旱的焦渴之乡天杞园。它位于广东省西北一隅,虽然属于雨量多、雨季长的亚热带地区,但由于其西南面云开大山的阻挡通江天气预报,处在大洋季风的背风面,因而在庄稼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往往得不到南国丰沛的降雨。这种情况尤以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甚,这就是当地人曾经谈之色变的“春旱”。翻开罗定发黄的典籍,关于春旱、秋旱和全年遭旱的记载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从清康熙开始至建国前有文字记载的特大旱灾就有8次,建国后至1972年几乎年年都有旱灾侵扰柯凡录音门。灾难最深重的1946年那场大旱,禾苗干枯,赤地千里,有30万亩农田因为缺水插不下秧苗月影灯,80%的稻田歉收或失收,全县外出逃荒达6万多人,饿死1万多人,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事,巽令、竹寨等7个自然村,全部居民逃亡钟馗传说,人去楼空,万户萧疏,成为“定格”在人们记忆中的让人一想起就会颤栗的图画。龟裂的土地,黄叶沓拉的禾苗,满脸饥色的逃难人群……罗定人似乎永远走不出旱灾魔影的梦魇。
对生存的渴望,使罗定人选择了一条外出谋生的道路。“尚文习武”是这里的传统,罗定人通过苦读文化和练习武艺努力具备一种谋生的本领,他们成就人生价值的地方注定不在乡梓,而是在萍踪浪迹的天涯。在罗定迸溅的读音,你会感受到这里是一片将星闪耀、英雄辈出的土地,光罗镜一个镇就出了7位将军,蔡廷锴、区寿年、张汉平……这些在中国现代史、革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离开这片土地才走向历史舞台的。
由于干旱,历史上罗定人最多做的有三份工——补锅、收破烂、阉鸡,俗称“走三行”。在罗城镇新建的景点“文道”上,罗城中学师生将“走三行”画成壁画呈现在游人的眼前。这些时下人看去已恍若隔世的图景,缓缓地拉近、放大,又缓缓地远去、消逝,让我们在感受罗定历史时有一种苦涩的况味。
由于干旱,相邻的广西梧州市曾经成为罗定人避难的去处,那里至今有两条街几乎全由外出谋生的罗定人聚居。
在罗定,我们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它的许多地名都带有龙字,如龙湾、素龙、古龙……这是不是历史留下来的某种文化密码,记载着罗定曾经望雨若渴,水贵如油,比任何地方都渴盼神龙的出现呢?
泷江河水中有条龙,罗定人心中也有条龙!
(未完待续)
|云浮融媒中心出品|
图片来源网络
编排:李圆融
责编:赵军鳗
编审:卢利文 刘炳华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