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梦见僵尸【闽都风土】福州洪塘篦梳-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闽都风土】福州洪塘篦梳-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是中国制梳业的三大产地之一,制梳工艺源远流长。老一辈的福州人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件生活用品——篦梳。篦梳,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成建辉,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嫦娥公主。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细密黑道太子爷,用来篦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古代汉族妇女也常把精美的篦梳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古时也有地方称篦梳为“洛成”。宋代无名氏《奚囊橘柚》中写到:“丽居,孙亮爱姬也,鬓发香净,一生不用洛成浦北天气预报。”

《说文解字》
唐代大诗人杜甫老了,感慨“耳聋须画字,发短不胜篦”。宋朝“四大家”之一黄庭坚却不胜其烦胡彩宝,“羸骖多断辔,垢发不胜篦”,头发太脏了,怎么篦都不行。福州这地方气候潮湿,每个人头上都得生虱子,方言称“色母”,尤其女性头发长,孳生虱子就成了常事。过去没有洗发剂,只能用篦梳托奶门。
篦梳制作是一种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村上佳菜子。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使用篦梳基尔达斯,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醒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旧时怎么套野鸡,福州西郊洪塘生产的篦梳最为著名。洪塘篦梳首创于明景泰六年(1455),出自今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始祖郭界三是洪塘郭厝人龙游房产网。相传当年郭界三制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林厝山的山崖上晾晒,“洪塘篦梳山”也因此而得名。明景泰年间(1450-1456)是洪塘篦梳生产的鼎盛时期,产品远销海内外。洪塘村家家户户以制梳为业,怀安一带也加入篦梳生产的行列,篦梳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手工业。洪塘篦梳制作较复杂,早年以当地特产的名贵“黄竹”为原料繁花落定。因竹源稀少,后改用崇安麻竹,为保证梳齿达到不裂不蛀的效果,均选用5年以上朝阳方向的竹子。之后历经编织、换钻、洗梳、描刻、画花等大大小小工序共120多道,是按流水生产过程制作而成的梳齿很密的梳子,梳齿要均匀光滑,梳梁要牢固,不易动摇。

篦梳
一般来说,一个篦梳制作工人只会其中几道工序。有“洪塘篦梳第一人”之称的王连栋老人已从业60多年痴情司歌词,他向我们介绍了篦梳制作的工序,单是制作之初的“破竹”这道工序,就让我们感叹其间的艰辛。所谓破竹,就是要将老竹子砍下,再“破”成一条条像福州线面那么细的竹条,为了掌握“火候”,这个过程须人工完成,而且还不能戴套。他说,当初为了掌握此道工序,他右手的食指经常“状况”不断。一开始,手指磨破了,鲜血直流,常常血染竹条。吃饭时,筷子都没法拿。但为了尽快掌握此道工序,他忍着疼痛,没有收手。时间长了,食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就不那么容易流血了。看着老人的右手,只见上面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清代,福州城内篦梳生产从业者相继发展有5户17人,民国期间又发展数家店肆,主要集中在六柱桥、铺前顶、斗中街等,多以前店后坊形式进行生产经营。
辛亥革命后,篦梳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专用于刘海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小篦梳,引为时髦鬼律师2。民国初,每年销往南洋、缅甸篦梳出口额就达40多万元。朱青阳民国12年(1923),当地创立了“金山寺牌”篦梳,经过12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还要在沙、草上反复刮磨,形成洪塘篦梳不伤头的特色,闻名海内外。

仕女样式篦梳
到解放前夕,“洪塘篦梳”逐渐式微。1955年,“洪塘篦梳”得到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视,洪塘篦梳业老牌号林章兴、胡友祥等4户开始筹备,于1956年5月成立洪塘篦梳社,职工30多人,年产篦梳10多万支。同年,城内篦梳业也成立篦梳供销社,职工27人。1957年,福州牛角原料紧缺,胡友祥创制金山寺牌仿角竹梳孔垂燊,价廉物美,到第二年即1958年开始恢复出口及销往全国各地。1961年,把福州漆器赤宝砂、绿宝闪金、金丝玛瑙等材料及技法应用于篦梳中梁上我是布里茨,使其更显精致名贵双食记。
1960年代中后期,因东南亚市场的需要,洪塘篦梳大量出口,那是洪塘篦梳的黄金时代。随着制梳工人的大胆刨新,“洪塘篦梳”改变了过去品种单一的状况,生产出“金梁”、“喷金”、“小花”、“小红”、“大印”、“大花”、“三八”、“古漆”、“通花”和“光漆”等品种。1963年,金山寺牌篦梳获福州市名牌产品奖,年产量3万支,胡友祥还革新篦梳镶头机,既提高质量又使日产量增加10倍;创制头梳打字机,提高工效12倍。1978年产量130万支,出口占20%。1979年,洪塘篦梳社改为洪塘篦梳厂,1981年产量142万支。城内篦梳供销社自1956年成立后不久就几经并转,至1983年转为茶亭篦梳社,年产量23万支锦屏记,不久转产胶木电器宋名扬。全市仅存洪塘篦梳厂一家,1984年最高产量达158万支。主要产品有金梁、喷金、小花、大花、大广、青漆、光漆、五一、三八、通花等10多种。此后,农民不愿从事制梳副业生产,篦梳产量逐年减少小武凉皮。
旧时福州还有“篦梳巷”,在鼓东路南边,与鼓东路平行。巷子的东头叫东牙巷,西头一段叫篦梳巷。据说明清时期,那条巷子里有很多户是生产篦梳的,所以称为“篦梳巷”。杭世俊有诗《篦梳巷》:“阿母梳头晓镜春,东牙小巷哄街尘。携将稀齿篦箕样,做梦梦见僵尸来赠寒村拢鬓人。”

鸟雀纹篦梳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篦梳——昔日这种城乡常见的梳头用具,它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并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倒是它繁复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美丽的外观却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和收藏爱好。老人们则睹物思昔,引起怀旧情绪。至今,福州还流传着一些与洪塘篦梳有关的俗语,比如“到洪塘卖篦梳”、“到和尚寺借篦梳”等。
(来源:2016年第4期《福州文史》·黄琴)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