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关系图【铁兵故事】军营里,我认识了那些文豪大儒-铁道兵

【铁兵故事】军营里,我认识了那些文豪大儒-铁道兵

军营里,我认识了那些文豪大儒
文/ 陈树青
又是中秋,也是大家外出旅游或者回家探亲的时候,对于一个经常出差的人来说,却是放下心来休息的日子。其实,对于一个习惯于爬格子的人来说,并没有真正的闲暇。整理一下那些尘封多日的旧书,找几本出来读一读,思绪又回到了风华岁月。
1980年冬,我从当时的四川省云阳县应征入伍,到了铁三师十三团大兴安岭塔河的军营。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到达那么寒冷的地方,在气温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里,我们完成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被分配到老连队。那时候连电视机都还没有,班里也不让打扑克。寂寞的山谷,寂寞的连队,寂寞的人。和大家一起吹牛吗,又觉得浪掷光阴。于是,一个星期日天之霸王,搭乘连队去塔河县城办事的车,走进了新华书店。
书店不大,书架上的书也不多。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当时的书店,不象现在可以随便到里面翻看,要看那一本书就告诉服务员,拿一本翻翻,再拿一本,拿了十多本后,服务员就有些不耐烦。但看我是一个当兵的,又不太好发作,只是说,你看好了再叫我。就这样又看了几本,开车的老兵来叫我上车了。我挑了《古代散文选读》和《鲁迅作品选》,因为那里有几篇我喜欢的作品,如《曹刿论战》、《师说》、《故乡》、《孔乙己》等高中学过的文章。这次遭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书还得有个方向,知道自己要看什么。那时候办文学函授的很多,于是我报了一个鸭绿江文学函授和一个鲁迅文学院函授。学函授最大收获是知道了哪些是名著,哪些是著名作家,看书要看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也就是文学名著,因为我们的资金不多时间也不多,没有破万卷的那个环境和能力。
在函授教材的指导下,我最先认识了巴尔扎克,倒不是因为他是最著名的,而是在塔河书店不是想买什么书就有的。在排除了普通作家及普通作品后,书架上就只有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欧也妮·葛朗台》与《高老头》的合集,大概这两本书,太过乏味无人问济。但对于一个求知欲极强的人来说,并不会太在意它的枯燥。巴尔扎克对事物的写作手法,使我受益颇多。他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将人物的命运与环境紧密结合,仙剑关系图以致于我们能从一扇破败不堪的门上面,安装的一个铜把手,就能够读出这家主人的性格特征,富有却又吝啬。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语言精妙而又富于讽刺意味。后来又读了他的《都尔的本堂神甫》、《改邪归正的梅莫特》、《幻灭》、《农民》、《贝姨》等作品。如果是现在,巴尔扎克是万不能吸引我的,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也许是福尔摩斯、也许是金庸热开始吧。我的阅读兴趣,从武侠到推理到警匪特工告别紫禁城,走上了刺激路线。

从巴尔扎克走出来建行结算通卡,认识了高尔基、雨果、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肖洛霍夫、海明威、大仲马、歌德、海涅、卡夫卡以及那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内的四大名著浏览了一遍,特别是《红楼梦》,是硬着头皮在懵懵懂懂之中读完的,不象毛主席说的那样读它七八遍,所以收获不多。对于近当代的作家,鲁迅的小说杂文、朱自清的散文、矛盾的《子夜》及《蚀》三部曲、巴金的《家》三部曲及他们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都有阅读。但对我影响较深的只有孙犁、沈从文。所以至今作文除了平实,就是啰嗦,因为没有学到巴尔扎克的精工描写,没有孙犁的清辞丽句,没有沈从文的优美古朴,剩下的除了平实也就只有平庸了。
三年部队生活结束时,我们把铁道兵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转身走进了工人阶级队伍。三年读书花费了我所有的津贴费,虽然每月只有几元钱,后来涨到十多元。但在当时来说开家麦当劳,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至今令我于心不安的是,我当兵时也正赶上农村包产到户,责任田分到了家,父亲舍不得他三十年教龄的民办教师和班上几十个学生,虽然那时候国家并不发给工资,他仍然每天去教书,晚上回家后,才有时间下地干活。妹妹那一年考中专差两分,她本想再复读一年,考上中专后就可以安排工作了。但弟弟那一年要上初中,如果妹妹再读,家里就只有母亲一人干活,不仅活干不过来,而且每年的上交粮和上交款都没着落。两人争吵不休,最后干脆都放弃了学业。这也成了我心中抹不去的愧疚,如果当年我不去买那些书,或者少买一些书,把钱邮回家,家里有了这些钱就有了学费,有了上交款乐至天气预报,或许他们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种状态。这都是题外话了,时光不会倒流,也就没有后悔的机会。
孙中山有一句名言:“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我们都知道读书重要,但快节奏的生活,推着我们前行。当我们置于繁忙的工作之中,每天都在为那些永远干不完的工作香榭之吻,永远忙不完的事务焦头烂额时,书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近这些年,我每年都可能读了十本以上的书,但没有一本是读完了的,每次出差路途有点余暇时间,在机场、火车站看到好书买几本,结果是一本还没读完,就到了目的地,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每天回到住处都是深夜,书就这样越积越多。而在家的时候,下了班吃了饭还要出去散步,身体也很重要。早晚各一小时,再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类,加之有些忙不完又紧迫的工作,还带回了家,所有的读书计划都成了马歇尔。这时候总是回想起暗恋过结局呢,当兵时候的那些读书时光来,只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人生虽漫长,但关键时候就一步。我从书里认识了那些文豪大儒,虽然也有过作家梦,但没有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旷世才华,不能步其后尘,不过总算在他们的影响下不算虚度此生。
2005年10月19日

505,那一段难忘的记忆
陈树青
面对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20多名年过花甲的老兵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向为大兴安岭做出巨大贡献的铁道兵敬礼!此时,每个人眼里都闪动着激动的泪花,这些曾经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战斗的青春岁月。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喜玫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红粉帝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东北指挥部,代号505部队。这是铁道兵历史上,一个存在时间不长的称号,除了三、六、九师的老兵们,恐怕别的部队,并不知道这么一个建制。而505医院,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因为那些长年在山里施工的战士,如果不是受伤住院,也没有机会,了解这么一所医院和这么一群人。但是作为505医院的亲历者,那些当年从沈阳军区野战军驻旅大警备区210医院,来到大兴安岭为铁道兵服务的医护人员,却是终身难忘的。
1968年是铁道兵进入大兴安岭的第4个年头,铁道兵505指挥部组织三、六、九师大会战。在那个年代,施工设备简陋,修筑路基用土篮子挑,打隧道用推车推。最现代化的出碴设施,也不过电瓶轨道车,隧道里用风枪打眼,用坑木支撑,战士们用生命和热血体现对党的忠诚,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向林海雪原推进。伤员特别多,而铁道兵的医疗水平有限,救护伤员就成了一大难题。经过铁道兵请示,中央军委统一部署,由沈阳军区以野战军驻旅大警备区210医院医护人员,组建一个医疗队,进驻加格达奇,受沈阳军区和铁道兵505指挥部双重领导,负责铁道兵战士的救护工作。
1968年4月,沈阳军区组建支援铁道兵医疗队的命令下达后,在210医院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支医疗队负有特殊使命,支援边疆、建设边疆、配属英雄铁道兵修筑森林铁路。要求技术过硬、政治过硬、思想进步,优中选优。210医院,对派住505指挥部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全院挑选。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单纯,全院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能去铁道兵医疗队是非常光荣的事,说明思想进步、政治成熟、领导信任,是有发展前途的标志天机棒。因此,大家纷纷写请战书、保证书,甚至有的还写了血书。当时医疗队女兵占三分之二,而且大多数年龄不到20岁。
210医疗队,为铁道兵配属3年,分3批共300多人,或轮换或一直坚持到医疗队撤出。朝鲜族女护士金丛花,把8个月大的孩子交给父母,到大兴安岭干了15个月才回大连,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次重返大兴安岭的组织者曲新平,退休前是海军总医院政委。提起那一段经历,晃然就在昨天。那时她是外科护士,有一次,一名战士抢救山火时烧伤面达98%,医院成立特护组,由普外科主任王维成任组长,曲新萍和一个年仅15岁的护士潘海云护理。那战士的鼻子、耳朵都没有了,全身没有一块好皮肤,用鸡皮覆盖,让皮肤自然生长。战士一丝不挂九世重生,用鸡皮贴皮肤后外面缠上白布,周围用灯泡烤着保温。战士吃饭困难,每次都得一点一点地喂很长时间,拉不出屎,护士用手往外抠,每次换药、换鸡皮,战士都疼得咬紧牙关,但从来都不叫一声痛,哪怕哼一下。而每次换药,对护士们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曲新萍说:“我虽然在铁道兵,只服务了一年多时间,但那段时间,对我人生观的建立,理想信念的追求,都起到了决定作用。从铁道兵回到210医院,后来又到海军医院,姜柔这种精神和毅力始终激励着我,不管多么艰苦多么困难,想一想铁道兵战士,就没有上不了的高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我们这次重返大兴安岭,一是为了重拾那段记忆,二是为了追寻为我们这一生建立起来的精神之源。”
唐玉新是1965年兵,当时是沈阳军区赵国泰副司令员的保健护士曾根菜津子,写了请战书,要求去铁道兵,副司令员劝他别去,推荐他去上军医大学,在他的坚决要求下,副司令员给他走后门,上了大兴安岭。在505医院,他一人兼多职,他的本职工作是麻醉科护士,又兼血库配型、高压供应室、手术室护士等多项工作。他说,那时人年轻,有理想有追求,精神头足,一天到晚忙碌也不觉得累。1971年1月的一天,他随王维成抢救小组坐小火车,到塔河抢救一个胸腹联合伤的重病战士。晚上6点上车,到早晨5点下车,全身都冻麻木了,在一个帐篷里的地火龙上做手术,他负责手动供氧。手术过程中,需要A型血,他正好复合,献了血还要继续工作,成功完成了这例胸腔手术。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玉新,提起当年的选择,仍然说终身都不后悔。从505医院服务两年后,他回到了210医院,退休前是放射放疗介入科主任,副军级待遇。
钟延学,505医院后勤兵,现为大连市工商局《工商杂志》总编辑,也是第一批到加格达奇的医护人员之一。当时医院提出的口号是,向铁道兵学习,为铁道兵服务。医院到达加格达奇后,505指挥部组织了“全军硬骨头战士张春玉”事迹专场报告会,很多医护人员听了报告,都感动得流泪,纷纷向医院写决心书,表示要向张春玉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公干革命。505指挥部,还组织医护人员到铁三师参观,派医疗队深入连队,把医疗服务送到帐篷、送到工地、送到隧道。钟延学与9名医护人员,一起到了铁三师十二团十六连,连队正在开挖坑道,洞口一边立了7个烈士碑,另一边立了一个“三荣岗”的宣传栏,即当兵光荣、当铁道兵光荣、到大兴安岭当铁道兵更光荣。医疗队有一多半是女兵,连队战士很长时间没见过女的了,呼啦一下来这么多女兵,连队沸腾了,士气高涨,施工进度比原来翻了一番。
钟延学说:“我们这些卫生兵到连队,体会到了从没经历过的艰苦。那时正是冬天,主食为高粱米,副食脱水菜,有些还有霉味、煤油味,几个星期才能吃到一回肉,还不能管够,平时油水很少,冬天气温降到零下四五十度,战士们的棉衣冻成冰疙瘩,棉花从破洞里露出来,仍然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刚到连队时,炊事班单独给我们做饭菜,看到战士们的生活,我们坚决反对。面对这些战士,面对洞口的那些烈士碑马澜菲,我们从思想到灵魂经过了一次洗礼,想想铁道兵,多么艰苦,多么劳累都算不了什么。人的这一生经历的有些人有些事,不思量自难忘,铁道兵的精神为我的人生树立了坐标乐玉成,这么多年来,始终是激励我前进的精神动力”。
那时候的医护人员,是真正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除了主要负责铁道兵战士的救护外,对地方的伤员也热情救治。甘河火车站一辆地方拉炸药的卡车与火车相撞,火车头压住了汽车,情况十分危急。三师调了两个连队抢救,505医院和沈阳军区医疗队,共派了10多名医护人员到现场。此时,司机被挤在驾驶室里,如果救人,只能用电锯切割,但切割产生的火花可能引爆炸药。从医科大学毕业3年的郭清宽,是505医院的外科医生,他从车下一个空隙探头到里面察看,司机下颌正在流血,如果不能马上救出来,就会出血过多死亡。他没有多想,用手抠路基上的道碴,手抠出了血,抠出了一个30多公分的洞,但人还是拉不出来。505指挥部的首长下令抬车,上百名指战员一涌而上,把车头扛起来,给他留出一个可供救人的通道嬴夫人。郭清宽爬进去,摸到了受伤司机的腰带,他让外面递进来一条绷带,将绷带拴在腰带上,让外面的战士顺势往外拉,他在里面扶着司机的下颌,终于将司机拉了出来,到医院做了面部缝合和截肢手术,保住了这个司机的生命。
这个司机截肢后,不能翻身,后背生褥疮,情绪恶劣,经常发脾气骂人。医生护士骂不还口,不顾满屋的恶臭,耐心地给他擦伤口、换药,还经常开导他。后来伤势逐渐好转,心情也好了,出院时对医生护士千恩万谢。

故事太多,我只能拣主要的简述了。有一个鄂伦春孕妇难产,从山里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马拉爬犁,大出血,到医院时已出现出血性休克。当时医院主要是外科、骨伤科等,没有妇产科。但医院把全体医护人员,都动员起来,成立了专门的接产小组,挽救了母子的生命。1969年春天,一名战士的右腿跟部,差点被电锯拉断,当时只有18岁的陈培林,是检验斜主管技师,血库没存血浆花田半亩,献血又来不及,他献了血后仍然坚持工作。他们已经记不清是哪位女护士,一星期献了3次血,直到晕倒在手术室。其他人都回忆说,他们几乎每年都要献几次血,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近水楼台几得月啊!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离开大兴安岭40年,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年过花甲,有几位已到古稀之年。当他们来到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到了加格达奇,首先是迫不及待地寻找505医院的旧址,虽然加格达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在当年医院的那栋楼还在,他们讲当年的经历,讲那些有趣的、终身难忘的故事,好象就发生在昨天。记忆还是那样清晰,每个人都说不完,讲不完,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封存了40年的故事,一古脑儿地讲出来急速天劫。
老兵们还兴致勃勃地举办了联谊晚会,大家用多种形式,演唱当年的歌曲,跳当年的舞曲,回忆当前的艰苦岁月。
何玉萍在讲话中说:“40年前,我们作为解放军210医院医疗队来到加格达奇,为铁道兵服务。40年后,我们再次聚首在加格达奇,岁月如流,漂白了我们的鬓发,但为铁道兵服务的那段生活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在加格达奇北山,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前,赵岩平一边宣读挽词,一边擦拭眼泪。她回顾了当年铁道兵战士,奋战大兴安岭的感人场景,随后把话题引到当前说:“今天我们重返大兴安岭,看到祖国边疆兴盛发达,人民生活美好幸福,倍感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们曾经也为此努力过,奉献过。我们坚信,大兴安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看着老人们那斑斑白发,闪烁的泪花,我想,那一段经历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里,永生难忘。而我们作为铁道兵的一员,以及铁道兵的后来者,更应该记住他们的那一份功绩!
2011年9月21日
铁道兵公众号第2018-182-3期
来源:铁兵写作文苑
编辑:雨荷
投稿邮箱:tdbzy51@163.com
铁道兵战友网网址:http://www.tdbzy.com/index.html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