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至迟在明代,房山这个地方就已是旅游胜地 【文化揽胜】-文化房山

孔垂燊至迟在明代,房山这个地方就已是旅游胜地 【文化揽胜】-文化房山

孔垂燊
古云:“南有苏杭,北有上方。”
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区,具有2000年佛教历史,集自然风景、佛教寺庙和溶洞景观为一体的上方山,至迟在明代,就已是旅游胜地。




人们一般会将“旅游”一词与“现代”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认为旅游业是在二战之后,伴随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上,旅游在古代即已有之。在中国,骨刻文中已有“旅游”二字:“旅”和“游”二字在山东昌乐骨刻文中发现,是东夷平民旅游娱乐活动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旅游文化的体现。因而,说至迟在明代,上方山就已是旅游胜地,并不令人特感意外。但是,何以见得?
有专家考证为据。
杨亦武作为文物文化学者曾撰有《上方名山,佛国净土》一文(载《房山文史资料》第十八辑)。文中谈到:
进入明代,上方山寺迎来了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形成自立山门之势。它不再是天开寺的属寺,而是成为了独立于天开寺的寺院。当年上方山寺庵发展到一百二十座,全盛时住僧二百有余。
由于明庭太监的参预,上方山寺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创造了上方山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早在明初的成祖永乐年间(1368—1398),内官临太监向福善就资助上方山僧人然义修缮了上方山云梯,并在云梯之上创建了接引弥陀殿,也就是云梯庵。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兜率寺住持常文、僧人昌义、信士陈普寿等募化重修云梯庵。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正月,御用监太监王瑞奉旨到房山云居寺、上方山等寺院布施。见到上方山“天梯”(即“云梯”)崎岖陡峻,攀行艰难,联络宫中太监募化重砌,四月初开工,十一月初告竣。这是明代第二次修缮上方山上山要途云梯。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司礼监太监李中轩修缮上方山主寺兜率寺,在寺中增建了天王殿、伽蓝祖师殿、弥勒阁。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明庭权宦总督东厂官校办事提督两司房掌司礼监御用监印提督礼仪房太监冯保施财,第三次修缮云梯。同时还修缮了云梯庵、静夜堂、创建了永亨庵,并于上方山下的孤山口村创建了规模宏大的普济寺。翌年(1577),冯保又于兜率寺主殿雕刻《四十二章经》嵌于后壁。万历末,惜薪司太监李志义重建文殊殿。
明代太监除出巨资在上方山修缮、创建寺庵外,还曾两次奉明版《大藏经》于上方山;嘉靖三十五年(1566),司礼监太监李中轩在修缮兜率寺、增建弥勒阁的同时,奉佛经四柜藏于弥勒阁中,这是明代太监第一次向上方山赠官修《大藏经》;第二次是万历四年(1576),司礼监太监冯保,创建永亨庵,奉《大藏经》一藏,计五千零四十八函,全部经函用蓝绢包裹,共安置八个经柜,分别藏于永亨庵正殿、两夹殿,以及专设的经殿中。可见,当年创建永亨庵,就是为了奉藏《大藏经》。明太监两次奉藏了上方山的《大藏经》分别为明代的《南藏》和《北藏》。《南藏》为永乐时期(1403—1424)南京印本,《北藏》为正统五年(1440)印本。“文革”时期,这两部大藏经被送到北京国子监保藏,后来辗转流于房山云居寺。现在这些《大藏经》仍存于云居寺内。
随着上方山寺的兴隆,名人雅士到上方山旅游亦成为时尚。明代最早来上方山旅游观光的是大画家徐渭,这位绝世巨匠,不得志于官场,“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间来到了素有“幽燕奥室”之称的上方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上方山记》,在游记中他以画家的视角这样描述上方山:“庵寺复精绝,莳花修竹,如江南人家别墅。”由此衍生出上方山“南有苏杭,北有上方”的美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代诗文家曹学佺游历上方山,写下了《游房山记》;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游历上方山,他们把撰写的游历见闻收入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其中,曹学佺还赋有《上方山寺》一诗:
悬崖车马绝,杖步仅能跻。
寺向云中起,僧从天上栖。
草庵寻境远,冰窟听泉迷。
为拟前峰是,落峰到更低。
清代,揭开了上方山近代旅游的序幕。民国建立,上方山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新中国成立后,上方山结束了由僧人兼营旅游的局面,人民政府加强上方山管理,成立专门的机构,正式开放上方山旅游,投入资金进行交通和旅游环境建设,上方山成为北京旅游的重要景区。
来源:文/君不器组材 图/网络
在添加朋友中,查找公众号“文化房山”,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欢迎投稿,邮箱:wwzhk228@163.com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